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警示聲悄然響起。
在過去的一周中,多國公布主要經濟指標,而這些數據都顯示出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放緩。
10月1日,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ISM制造業指數,顯示美國制造業在上個月加劇衰退,跌至十多年來最低點;ISM指數9月下降了1.3點,至47.8%,為2009年6月以來的最低點,并顯示出有持續萎縮的情況。
制造業現在約占美國GDP的十分之一。目前的萎縮狀況不至于像過去那樣造成整體經濟進入衰退。不過經濟學家強調,這仍值得警惕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此次制造業指數表現疲弱,發生在全球市場需求下降和中美貿易戰持續的影響之下。
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》(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)認為,這表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已開始“自殘”,如果他連任,可能將美國經濟推向低谷。
在歐洲、亞洲,德國、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也呈現衰退跡象。
德國8月工廠訂單較7月份下降了0.6%,降幅是經濟學家預期的兩倍。該數據逐月波動可能較大。在過去15個月中,工業訂單同比持續下降。
未來德國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。英國與歐盟在脫歐協議上尚未達成共識。而從10月18日起,美國將對從歐盟進口的飛機和零部件征稅10%,并對大量其他商品征稅25%。歐盟仍在評估反制策略。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估計,新關稅對德國的沖擊最大,可能給德國出口行業造成每年多達20億歐元的損失。
日本央行10月1日發布的9月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顯示,日本大型制造業企業信心指數9月為5點,比6月調查下跌2點,為連續3個季度下滑,并創下2013年6月以來新低。
而日本在消費稅調高可能沖擊個人支出之際,對經濟形勢的評估也下調至“惡化”,為4個月來首次。日本內閣府10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反映經濟景氣現狀的指數8月環比下降0.4點至99.3,并據此將日本經濟基本情況的判斷下調至“正在惡化”。
本周,中美兩國準備進入新一輪高階貿易談判。根據新華社報道,應美方邀請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務院副總理、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率團訪問華盛頓,于10月10日至11日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、財政部長姆努欽舉行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。
本周,市場還將聚焦在周三公布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9月會議記錄上。記錄內容將透露,在上次會議上,美聯儲官員對貿易以及總統抨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等議題的表態。上周以來,美國陸續公布了疲弱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數據,而且彈劾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呼聲日漸高漲,這場政治鬧劇還在繼續,增加美國政經的不確定性。
近期,三季度財報也將密集到來。根據路透社分析,由于歐洲處于企業衰退期,美國企業獲利也在放緩,分析師可能下調第四季度及明年經濟預期。